we are all alone
《網路街坊》
媽媽的那一輩總是開口閉口街坊街里,有時和媽媽一起回家時,在升降機內她都能認出乜太物太,在十五秒的升降機歷程已經道盡日常瑣事,上一輩的生活有街坊,新一輩呢?
先不說別人,我檢討了自己一下,這座大廈住了十多年,升降機內的樓上樓下,雖然樣子很熟,但在電梯內按了樓層後,不是專心的看電話,便是在呆呆的瞧著樓層燈的數字,電梯內餘下抽氣扇的聲音,以及電梯獨有的味道,門打開後頭也不回的離開,不要說對方的名字,根本連一句話也沒說。
街坊對我這個八十後來說很陌生。
最近有個感覺,是不是現代人都不喜歡溝通,應該不是,看看現在交友程式風靡香港,什麼Line,Wechat,Skout,陌陌,我們搖手機,Follow Instagram,看Facebook的Newsfeed,每一分鐘有幾千萬個Whatsapp收發、每一秒有上十萬個Like在進行,我們對社交的渴望強烈得可怕。
隔著屏幕,我們交了上百的朋友,在網路世界中,或者他們是“網路街坊”,打開手機,看到他們的新動向,其實跟我老媽在電梯遇到師奶的閒談沒什麼分別。
我們喜歡網路街坊,因為隨時隨地都能見到街坊,即使你身處機場的停機坪,你也可以跟你的街坊聊天,又或者晚上三時半被雷嚇醒,你打開電話便見到一群街坊全都走出來看雷,隨時、隨地,我們都有很多街坊陪。
為什麼我們很害怕電話沒電?想想你的電話沒電,你還擁有什麼?你想打電話給誰也不行,看不到別人的近況,所以有人說,當手機餘下2%時,要做的是上Facebook發上最後一條狀況,留下你最後的悲嗚。說真的,沒有手機,沒有電腦,你真的跟死了沒分別,說成是遺言也不足為過。
之前有個朋友很緊張的打了電話給我,他說他的女朋友出事了,我連忙的問他發生什麼事,原來是他女朋友在早上到現在的電話也不通,Facebook沒有online,Whatapp的最後上線時候是昨晚,沒有住宅電話,想打去她的家也不行,他緊張了一整晚,原來是他女朋友專心溫習,連手機沒電也不知道。
我數數手指,不要說網路街坊,連我的朋友們也是一樣,說得不好聽連他死了,你也不一定知道,知道家中電話的,記得地址的不到五個。曾經很親厚很熟悉的網路街坊,有一天突然消失了,就是消失了,很虛無、很不安、很沒安全感。
或者我們知道彼此的關係是如此的虛無,所以我們總喜歡發狀況,原因很簡單:告訴街坊們我今天還沒有死啊。
原來我們不是不喜歡溝通,只是不喜歡面對面的。
新一代喜歡保持距離的關係,就像家中的木門常常關上一樣;跟街坊乘升降機時的早晨沒說,其實是只換成面書上的Good Morning ,只是這個Morning沒有別人回敬一句的早晨,只有Like;沒有真實的笑容,只有一個☺。
這種網路街坊有問題嗎?沒有吧。或者是,現在未有吧。